鸭脖战争远未至终局。汉兵已入境,四面楚歌起。行业老二周黑鸭,正面临老大绝味鸭脖、老三煌上煌和刚刚被新希望武装的久久丫的三重围剿。
2006年冬天,第一次联系煌上煌创始人徐桂芬的时候,启赋资本创始人、当时还在达晨创投就职的傅哲宽,只得到一句,“你已经是71个敲门的,回去吧,我们老板不见任何人。”
就像陈奕迅歌里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后来三年,徐桂芬无数次拒绝傅哲宽。老傅很着急。只是下岗工人徐桂芬哪里知道,她卤的不是鸭脖,而是上千亿的大买卖。
还好老傅没放弃,终于在2009年入股煌上煌。再过三年,煌上煌成功上市,达晨赚个盆满钵满,投资回报5倍左右。同样让投资人赚钱的还有周黑鸭(1459.HK)和绝味食品(603517.SH)。
说来讽刺,过去VC更愿意下注“性感”的互联网赛道。就说当年的百团大战,烧了这么多钱,硬是没烧出几家上市公司。谁能想到,开开门店、卖卖鸭脖的小买卖,结果搞出三家上市公司。
但投资人没投到也是有原因的。毕竟鸭脖生意不起眼,既不符合VC网络效应的投资逻辑,当时也不流行砸钱换市场的套路。换到现在,今天新闻,恐怕早早从VC手上拿到上亿融资,哪还轮得到达晨几千万投个A轮。
卤鸭脖诞生20余年,周黑鸭、绝味们少说也打了十年,打着打着市场规模到了千亿,往旁边一瞅,大家都成了有头有脸的上市公司,不能像58、赶集那样谈合并,只能接着打了!
于是,一场鸭脖战争即将开打。登台的主角有:1196家门店的周黑鸭、3000家门店的煌上煌、9459家门店的绝味,以及拉着金主爸爸新希望跑步进场的久久丫。
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小小的鸭脖战争史,就是一串消费产业的投资密码。
01 风起精武:千亿市场前传精武路本是京汉铁路旁的一处无名荒地,因精武会馆曾开在此而得名。解放初期,这条街不足千米。但其位置优越,南邻江汉工人文化宫、武汉剧院,北接新华路体育馆,街外就是宽敞的解放大道,闹中取静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宵夜处。
1993年的夏天,开饭馆的汤腊九准备大干一场。他卷起袖子,支起炉子,架起卤锅,将刚从菜市场花10元钱买回来的一箱鸭脖子,洗净、过热水、沥干后放入卤锅中浸泡。泡至半夜,汤腊九起身,生炉子,卤鸭脖。
鸭脖子本来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脚料,是不能上餐桌的丢头。总是成堆的堆砌在菜市场角落,一些干体力活的穷苦工人,想尝尝荤、过过瘾时会买上一些,价格也是十分便宜。
汤腊九可能做梦也不敢想,他这个灵机一动的尝试,不仅引爆了吃货们的味蕾,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卤味争霸战。
(画外音:当时来看,尽管卤鸭脖多用于餐桌,但其块小、可即食的特性,已经具备了成为零食爆品的潜力,随着后来食用场景的增加,市场规模的天花板被彻底打开。 )
往后的几年,卤鸭脖迅速占领了武汉人的餐桌。卤料配方也逐渐流传,几十家鸭脖店如春笋般在精武路崛起。此时,周富裕出场了。
周富裕以前并不富裕。1994年,19岁的周富裕跟着哥哥姐姐从贫困的重庆山区来到武汉一家卤菜馆打工。第二年,周富裕在集贸市场开了一家自己的卤菜店,并研究出一种口味奇特的卤鸭产品,命名为“周记怪味鸭”。这是周黑鸭最初的模样。
几乎在同一时间,南昌市食品公司的女工徐桂芬下岗了,此时她43岁,两个儿子即将成年。为了谋生,她在南昌市绳金塔附近开了一间8平米的卤菜店,取名为煌上煌。
鸭脖店开的越来越多,卖鸭脖子变得不那么赚钱了。聪明的鸭脖老板们想到了新的生财之道,办培训。凡是想学的,交3000块,在店里帮工半个月,便能学到正宗的精武技术,回家便能照葫芦画瓢开出个小店来。
在这个过程中,卤鸭脖的制作工艺逐渐被标准化,为后来的规模化打下基础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直到现在鸭脖行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小作坊遍地都是。
过去20年,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食辣逐渐成为全民现象。出身于精武的卤鸭脖带有偏辣的武汉口味,加上鸭脖消费具有即食性、冲动性和高频次等特点 ,在和诸多地方小吃的竞争中,鸭脖逐渐走上街头,走向全国。
02 鸭脖战争上半场:黄金时代鸭脖走向全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鸭脖战争史 。